- 岳伟明;周文艳;侯晓瑞;周瑞;李鹄飞;申岩峰;王美君;
在炼焦配煤中合理利用瘦煤并提升其占比,可实现焦化企业降本增效和保护优质炼焦煤资源。为探究焦化厂配煤方案中瘦煤比例添加及方案优化调整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选取贫瘦煤(MC)和瘦煤(LC1和LC2)及采用工业分析、岩相分析等了解单种煤的基本煤质特性,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确定煤样的结构特征和挥发分释放行为,并基于瘦煤的煤质特性,采用40 kg焦炉试验对不同瘦煤比例的配合煤进行焦炭质量评价,探究焦炭质量差异原因。结果表明:基于基础配煤方案,将LC1和LC2的占比增加至35%时,焦炭反应性(CRI)降低,反应后强度(CSR)升高,焦炭质量依然优于基础方案所制备的焦炭质量;在基础方案中,MC能对LC1和LC2进行替换,且替换后的CRI降低及CSR升高,焦炭光学组织中的细粒和中粒镶嵌结构增加,焦炭质量未发生劣化;MC占比增加至11%时,CRI升高以及CSR降低,焦炭质量发生明显劣化。基于瘦煤的煤质特性,配煤中的瘦煤比例可达到较高的配比,为后续工业配煤方案中利用高阶煤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2期 v.39;No.253 73-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段璐;
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须克服脱硝效率偏低和氨逃逸严重等现象,对其进行试验改进可提升多种类型锅炉的脱硝性能。基于煤粉工业锅炉SNCR试验系统,通过试验测量2种炉膛结构、不同容量的煤粉工业锅炉炉膛温度分布,从喷枪支数、温度和SNCR等方面阐述对脱硝性能的影响,对4个供热站的15台锅炉进行SNCR优化改造,增加喷枪开孔和电磁流量计并改造SNCR系统管路,进而对SNCR优化改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研究单喷枪和多喷枪组合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喷枪组合的脱硝效率一般优于单喷枪,主要取决于炉膛内温度分布,即需获得最佳脱硝反应温度和氨氮物质的量比及找到锅炉SNCR的最佳喷枪位置;当炉膛截面平均温度为800~900℃、氨氮比为1.5~2.0时,SNCR可达到较好的脱硝效率且氨逃逸较低;对供热站改造前后的脱硝反应剂用量进行分析,发现改造后的尿素用量比未改造前总体降低23.2%,液氧用量总体降低75.3%,即改造后的尿素用量和液氧用量均显著降低,说明供热站SNCR改造能够大幅降低煤粉锅炉的运行成本。
2024年02期 v.39;No.253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 吴洋;
虽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优质炼焦煤资源有限,科学合理配煤不仅是保证焦炭质量和满足焦炉生产要求的基本措施,也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的有效途径,因而选取黑龙江典型炼焦煤开展煤质特征与成焦特性研究,以期为炼焦配煤提供基础技术支撑。结合典型炼焦煤的煤质特征与成焦特性的指标评价并配合小焦炉实验,从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焦炭显微组分对焦炭强度的影响以及流动度指标与其他特性指标的相关性等方面研究煤化程度、煤岩组成等性质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所采集的炼焦煤均为混煤,其黏结性较好但流动性较差,且流动度与黏结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和镜质体反射率等的相关性较差;对于混煤而言,不能单纯地分析吉氏流动度或煤岩指标对焦炭冷热强度的影响;通过对焦炭显微光学组织的分析,发现出炉焦炭的各向同性组织与细粒镶嵌状组织之和占比超过75%,导致焦炭强度偏低、质量较差;炼焦煤的黏结指数较高,表明煤样中塑性体黏结惰性物质的能力较好,但煤样的吉氏流动度较低,说明黑龙江省内炼焦煤塑性体的流动性不佳,在成焦过程中不利于塑性体与煤粒间或与惰性物质之间的相互融合,可能与煤样中混入较多的低变质煤有关,建议配入具有宽塑性区间、高流动度、较高惰质组含量的煤样对配合煤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配合煤塑性体的黏结性。
2024年02期 v.39;No.253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下载本期数据